2025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牛8配资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商代建筑已经从宫、庙未有严格区分向宫、庙分立转化。此外,甲骨文与金文中出现了名类繁多的建筑物名称,如宫、室、宗、家、庭、学、仓、廪等。据此可知,当时()
A. 房屋名称受宗法制度影响B. 宫庙分立适应君主专制制度
C. 建筑功能呈现专门化趋势D. 农业发展推动建筑结构转变
展开剩余96%【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宫、庙从混合到分立,表明政治(宫)与祭祀(庙)功能的明确区分;多样的建筑名称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说明建筑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空间,而是根据具体需求形成了专门化的功能划分,C项正确;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为核心,题干中建筑名称更多体现功能差异,与宗法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商代尚未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时间和史实均不匹配,排除B项;题干中“仓、廪”虽与农业储存相关,但整体强调的是建筑功能的多样化(涵盖政治、祭祀、教育、储存等),并非单一由农业发展推动,且“结构转变”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 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发现北周大象元年(579)去世的同州(今属陕西省)官员安伽的墓。墓主人安伽是从凉州迁到关中的安国粟特人,其墓志载:“其先黄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这可用以佐证,北周时期( )
A. 实现了对西域的管辖B. 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特征
C. 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D. 敬天保民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墓主人安伽是从凉州迁到关中的安国粟特人,其墓志载:‘其先黄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和所学知识可知,安伽作为粟特人却自称黄帝后裔,体现了北周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特征,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时期并未实现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时期中国仍处于南北朝分裂状态,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墓志内容主要体现族群认同而非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 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B. 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 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D. 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物轻钱重,民以为患”和“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农人日困,末业日增”可知,两税法实行后,由于货币贬值导致农民实际负担加重,而商业活动因货币经济活跃而受益,D项正确;据材料“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和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而非人丁,排除A项;材料明确“物轻钱重”“需八匹(原二匹半)”直接体现货币升值,这是实物贬值导致实际税负上升,而不是货币贬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未涉及“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 南宋时期,“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瘵(困苦),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诉),勉从驱使”。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 土地兼并严重B. 朝廷给予佃户租佃自由
C. 户籍管理松弛D. 契约适用领域愈加广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瘴,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可知,材料反映了战乱导致土地契约混乱,地方豪强趁机兼并土地,贫弱农户无力反抗,说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未提及朝廷对佃户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土地问题而非户籍管理,排除C项;材料强调契约不明导致土地兼并,而非契约适用领域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5. 如表信息源自一部反映明末江南地区一农户年经营状况的农书。据此判断,该地区()
类别盈利情况补充说明 种田地银2两雇工成本银12两 织绢银30两绢每匹价银1两 养鹅银2.2两鹅卵每枚价银0.02两 养羊羊粪肥380担往崇德、桐乡买叶草
A. 农业雇工成本增加B. 对外贸易带来白银货币化
C. 工商皆本思想盛行D. 家庭生产呈现商品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种田地盈利银2两(雇工成本银12两)、织绢盈利银30两(绢每匹价银1两)、养鹅盈利银2.2两(卵每枚价银0.02两)、养羊产出羊粪肥380担(往崇德、桐乡买叶草)”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农户通过多种经营方式获取货币收入,且产品(绢、鹅卵)明确标注市场价格,生产目的已超出自给自足范畴,家庭生产呈现商品化特征,D项正确;据材料“雇工成本银12两”仅反映单个农户的雇工支出,无法推知整个地区农业雇工成本变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户经营情况,未涉及对外贸易与白银流入的关联信息,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的主张,材料中农户经营行为不能等同于思想层面的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6. 有一份公文这样描述:“自近年学堂改章以来,后生初学大率皆喜新厌故,相习成风,骎骎乎有荒经蔑古之患。若明习科学而又研究经学者,甚难其选。诚恐大学经科一项,几无合格升等之人。”与此“描述”相关的史实是( )
A. 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B. 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
C. 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D. 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以近代科学、西学为主,传统经学地位下降。这种改革导致学生对传统经学的关注度降低,出现公文所描述的“荒经蔑古”现象;改革中虽仍保留经学课程,但新式教育的导向已明显偏向西学与实用科学,形成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与材料中“明习科学而又研究经学者甚难其选”的困境一致,C项正确;京师同文馆作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规模有限,尚未形成“学堂改章”后的普遍风气,且未冲击传统经学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维新变法仅持续百日,改革措施多未彻底实施,且主要针对科举考试内容,尚未引发“学堂改章”后对经学教育的全面冲击,时间和影响范围均不匹配,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虽涉及新旧知识,但公文描述的是“学堂改章”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非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表为节选自《大公报》的四则广告。这可用以说明()
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刊载的广告
刊载时间广告主体广告语 1938年5月13日《悲壮的滕县之役》浴血滕县,抗拒敌人不退此一战役,实惊天地动鬼神! 1940年1月3日椰子霜润肤剂用国货爱国,用好货满意。 1942年7月7日中国机器油制造厂建设民族工业,昌明国防科学;纪念七七抗战,完成自力更生。 1944年9月7日大兴工业公司出品的三八牙膏爱国仕女,雪“齿”图强,每日不忘
A. 融入抗战语言,传播抗战精神B. 启迪民众智慧,倡议全面抗战
C. 注重民族动员,主导消费潮流D. 提升抗战认知,主张持久抗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浴血滕县,抗拒敌人不退此一战役,实惊天地动鬼神!”“用国货爱国,用好货满意。”“建设民族工业,昌明国防科学;纪念七七抗战,完成自力更生。”“爱国仕女,雪‘齿’图强,每日不忘”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广告语将商品宣传与抗日救亡相结合,通过融入抗战语言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传播抗战精神,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广告主要体现爱国动员而非智慧启迪,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广告侧重民族动员但未体现主导消费潮流,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广告未涉及持久抗战的具体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中共中央把扩大城乡交流放在1951年财经工作的第一位。据苏南行政区18个县的典型村农民购买力的调查,1951年生活资料的投入比1950年增加23.82%,生产资料的投入则增加45.76%。到1952年,全国农民获得的货币收入比1950年增加了近50%。这说明( )
A. 工业化建设推动城乡商品交流B. 农民增收得益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私营工商业调整促进土地改革D. 城乡互助有利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5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1-1952年,中共重视扩大城乡交流,推动了城乡商品流通。农民因此增收,增加了生活和生产资料投入,既改善自身条件,也为城市提供市场和原材料,形成城乡互助,这体现了城乡互助对国民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始于1953年,题干时间为1951-1952年,尚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化阶段,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1951-1952年仍以个体农民经济为主,与题干时间矛盾,排除B项;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其推动因素是国家政策而非私营工商业调整;且题干强调城乡交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私营工商业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85年9月12日,陕西一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夏收后,家人从西安买回一台“黄河”牌彩色电视机,他赋诗一首:“电视机,真方便,不用银幕不用片,千里以外把戏演,坐在家里就能看。科学技术大发展,黑白又把彩色换,红红绿绿多鲜艳,老人娃娃都爱看。”这反映了( )
A. 农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B. 农村商品市场更加繁荣
C. 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实施牛8配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5年(中国)。据材料“电视机,真方便,不用银幕不用片,千里以外把戏演,坐在家里就能看。科学技术大发展,黑白又把彩色换,红红绿绿多鲜艳,老人娃娃都爱看”和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提高,能够购买彩色电视机等高档消费品,反映了农村物质生活改善带动精神生活丰富,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农民购买电视机属于个人消费行为,未体现农村商品市场整体繁荣,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电视机是农民自行购买,与公共文化服务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据铭文载,孔雀帝国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在颁布的诏令中写道:“在羯陵迦(位于今孟加拉湾西岸)已被征服之后,神所宠爱的阿育王已专心努力研究道德,喜爱道德,宣传道德。……神所宠爱的阿育王认为:在征服未被征服的国家时,在那里出现屠杀、死亡与把人掠为俘虏,那是残忍的和严重的罪行。”由此可见( )
A. 适时反思成就南亚全境统一B. 官方文献含有统治者认识转变的内容
C. 维护君主专制应该神化王权D. 历史研究须以碑刻铭文为可靠的证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阿育王在征服羯陵迦后转向道德宣传,认为战争中的屠杀和俘虏是残忍罪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反映了统治者通过官方诏令表达对武力征服的反思和道德观念的转变,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阿育王并未实现南亚全境统一(如南端泰米尔地区未征服),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诏令强调道德而非神化王权,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需多元互证,碑刻铭文仅是史料类型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带,土地多为沙漠,不宜农耕。如图所示为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人约占80%以上,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一半以上。这说明( )
A. 阿拉伯帝国优先发展商业贸易
B. 阿拉伯商人善于撰写民间故事
C. 东西方陆路商道已经被阿拉伯帝国垄断
D. 商贸往来丰富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中商人占比高”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半岛因地理环境限制导致商业活动兴盛,商旅文化深刻影响了民间文学创作,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故事集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现象而非国家政策导向,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故事主人公身份多为商人,但未体现创作者身份,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虽控制重要商路但未完全垄断,且材料无直接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在里斯本科学院
一幅地图(1563年手稿)上,欧洲国家的标志十分清楚,非洲内陆则比较简略,但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都标上了名称,大港口的标识尤为醒目。这( )
A. 呈现了欧洲民族国家林立的格局
B. 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 体现了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D. 反映了早期西欧列强入侵非洲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63年的欧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阶段,西欧列强对非洲的入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通过建立港口、据点进行奴隶贸易、资源掠夺和航海补给,尚未深入非洲内陆。 地图对海岸线港口的重点标注,正是这种“沿海渗透”特点的直观体现,反映了列强当时以海上贸易和沿海殖民为核心的扩张模式,D项正确;地图虽清晰标注欧洲国家,但核心信息是欧洲与非洲的对比,重点并非展示欧洲内部的国家格局,属于次要信息,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1563 年)不符,排除B项;瓜分非洲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1563年尚未出现这一现象,时间不匹配,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北美独立运动期间,革命者以英国《大宪章》为依据,并为其注入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加以新解释,使之成为抵制英国政策的政治话语和反抗英国议会权威的合法性依据。这反映了,当时()
A. 大陆法系原则在北美地区得到运用
B. 北美独立运动影响欧洲政治文化重构
C. 北美革命者融汇多种思想谋求独立
D. 议会权力至上的理念在北美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美独立运动期间的北美。题干中北美革命者以英国《大宪章》这一传统法律文献为基础,同时融入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启蒙思想,并对其进行新的阐释,将其转化为抵制英国政策、反抗议会权威的合法性依据。这一过程清晰体现了北美革命者对多种思想资源的整合与运用,C项正确;北美独立后主要继承英国的普通法系传统,且题干强调的是思想整合而非法律体系的运用,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题干聚焦于北美革命者如何利用思想资源推动自身独立,未涉及北美运动对欧洲的反向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北美革命者明确“反抗英国议会权威”,说明议会权力至上的理念在北美受到挑战,而非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897年,比利时在布鲁塞尔修建了刚果展馆,向观众展示其给刚果殖民地带去“文明”和“发展”的“丰功伟绩”。1908年该馆更名为比属刚果博物馆后,在其圆形大厅里有一个雕像,展示的是一个欧洲传教士左手抱着一名非洲幼童,以“救世主”的姿态俯视着右手下方一个非洲成人。这种“展示”旨在( )
A. 通过文化宣传美化殖民历史B. 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C. 炫耀比利时强大的工业实力D. 为开展三角贸易寻找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1908年的比利时。题干中比利时修建刚果展馆、展示所谓“文明”和“发展”的“丰功伟绩”,以及雕像中欧洲传教士以“救世主”姿态俯视非洲人的设计,均是通过文化符号构建“殖民有理”“殖民带来进步”的叙事。这种叙事的核心是掩盖殖民统治的掠夺本质,通过美化殖民行为,塑造殖民者的“文明传播者”形象,从而在舆论和文化层面为其殖民统治辩护,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国际争端及解决方式,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展馆和雕像的核心是突出殖民“功绩”,而非展示工业实力,排除C项;三角贸易主要发生在16-19世纪前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已基本衰落,且题干聚焦于殖民统治的“文明化”宣传,与三角贸易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06年,《共产党宣言》尽管在法国得到广泛宣传,但并没有广泛流通。在马克思逝世50周年(1933年)之际,巴黎出版局重印的5万份《共产党宣言》很快售罄,此后几次重印,1938年曾一次性投放市场12万份。这说明( )
A. 西欧的社会思想逐渐趋同B.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日益受到关注
C. 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兴起D. 法国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1938年的法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弊端,人们开始关注能解释危机、提出替代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无产阶级使命的分析,在危机中展现出强大解释力,因此1933年后销量大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经实践验证后受更多关注,B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西欧思想多元,既有马克思主义,也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主义思想在19世纪已在法国兴起,1930年代是“传播扩大”而非“兴起”,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与《共产党宣言》销量激增无直接关联,无法解释题干中“前后变化”的核心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90年,美国主动并首次与欧共体就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问题达成《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确立了6项协商与对话机制,并规定双方在一切国际组织中尽可能协调立场,只要有一方提出要求,即应进行协商。这表明( )
A. 两极格局崩溃推动欧美合作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形成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D. 欧美协调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主动与欧共体构建合作机制,反映出其无法再像两极格局时期那样单独主导国际事务,不得不承认并适应欧共体的崛起,通过协商协调立场。这一互动模式本身就是多极化趋势中力量对比变化的体现 —— 多个力量中心并存且相互协调,而非单一超级大国的绝对主导,C项正确;1990年苏联尚未解体,两极格局的最终崩溃是在1991年,时间上不匹配;且材料中“主动合作”更多体现的是对多极力量的适应,而非单纯因格局崩溃被动调整,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和关贸总协定(1947年)为标志,与 1990年的时间点不符,排除B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动力是欧洲内部的联合需求,美国的协调并非主要推动因素,且材料侧重双方的国际合作,而非欧洲一体化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
——摘编自《尚书》等
材料二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狩年间,匈奴昆邪王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元鼎末,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皆相继臣服。时乌孙最号大国,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至贰师将军征大宛,汉威遂远被绝域;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复有校尉领护,以为久远之计。汉宣帝于乌垒城置都护以护南北二路,其形势益固。
——摘编自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材料三清乾隆帝言:“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壖(边缘)炎岛,大漠蛮陬(角落),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同治、光绪年间,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时人遂有“海防”“塞防”之争。
——摘编自《清代诗文集汇编》等
(1)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天下观。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防”与“塞防”之争所秉持的共同立足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六合一家”思想观念的意义。
【答案】(1)天下一体(回答天下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亦可)“邦畿”(即国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天下的中心;实施五服制,对天下进行有序划分和管理;天下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空间层次。(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2)军事开拓疆域:设置郡县和都护府;移民实边;和亲;屯田。
(3)共同立足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巩固清朝的统治。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认同;推动民族交融;传承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
天下观:从材料“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看,首先能得出天下一体(天下一统)的观念,因为提到从中心到四方的范围,体现天下为一个整体。材料中“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表明“邦畿”(国都及周边)是天下的中心。依据“弼成五服”“侯服”“甸服”等不同服制划分,可知实施五服制对天下进行有序的划分与管理。从五服制的层级设置,能看出天下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空间层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
举措:由“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可推出军事开拓疆域以及设置郡县的举措。根据“汉宣帝于乌垒城置都护以护南北二路”,能得出设置都护府的举措。从“徙内地之民以实之”,可知有移民实边的举措。依据“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得出和亲的举措。由“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推出屯田的举措。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与影响题,时空是:清代(中国)。
共同立足点:材料“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时人遂有‘海防’‘塞防’之争”,结合清朝维护统治需求,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都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所以共同立足点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巩固清朝统治。
意义:从材料一的天下观、材料二西汉巩固统一举措、材料三清朝对疆域的认知,结合所学,从国家认同、民族融合、传承文化、对后世影响等角度思考分析,这种“六合一统”观念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各族人民认同国家整体,促进国家认同。不同民族在统一观念下交流往来,推动民族交融。传承从先秦到清关于国家统一、疆域治理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思想层面奠定基础,让后世重视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近代早期的英国,信用是社会交往的公共手段。当时,虽然中世纪以来的等级和传统观念仍在起作用,但身价所体现的信用标准正一步步取代传统观念,财富成为信任和信用的基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卷入信用关系之中的穷人,其信用基础是脆弱的,信用链条随时可能断裂,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信用网络。只有中等以上阶层才能以足够的财富构建起个人的信用网络。
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基层治理的转型,个人信用对开展日常交往和参与政治产生了影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足够的财富能促进为官者的慎重,能使为官者对职权的使用对得起良知。但是,“如果他是穷人,就会被怀疑为了利益而滥用他的职权”。越到后来,英国社会就越强调和看重财富和金钱。到18世纪,在城市中特别是在大都会伦敦,财富和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摘编自李新宽《近代早期英国个人信用网络的建立和维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财富为基础的信用标准逐渐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英国所重视
信用标准的局限性。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重商主义,资产阶级,工商业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契约精神)等级观念的弱化(财富为标准的身价取代了等级,要体现传统等级的弱化即可)追求财富,推崇财富,追求财富的风气的兴起;信用成为公共交往的手段;基层治理的转型。
(2)局限性:加剧社会不平等:穷人难以构成个人信用网络,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人,进一步固化了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分化;扭曲社会价值观:财富和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使得人们过度追求财富,而忽视了道德等,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政治层面的片面性:将财富与为官者的“慎重”直接挂钩,认为“穷人会滥用职权”,这种观念忽视了个人品德和能力的重要性,可能导致有才能但财富不足者被排除在治理体系之外,同时为富者滥用权力提供了潜在借口。
升华:以财富为基础的信用标准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产物,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但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这一过程反映了经济变革对社会观念和制度的深刻影响。(不作为评分依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早期的英国。
原因:从材料“在近代早期的英国,信用是社会交往的公共手段……财富成为信任和信用的基础”,结合所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知识(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盛行、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工商业繁荣),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财富成为信用基础,因为经济发展中财富积累和商业活动频繁,需要以财富为信用标准保障交往与经济活动;据所学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传播契约精神等),思想解放运动传播新观念,契约精神等推动信用作为公共交往手段,利于财富成为信用标准;由材料“中世纪以来的等级和传统观念仍在起作用,但身份所体现的信用标准正一步步取代传统观念”,可知等级观念弱化,财富为标准的身份取代传统等级观念,使得以财富为基础的信用标准流行;从材料“信用是社会交往的公共手段”,可知信用成为公共交往手段,为以财富为基础的信用标准流行提供环境;结合材料“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基层治理的转型,个人信用对开展日常交往和参与政治产生了影响”,可知基层治理转型,个人信用影响日常交往和政治参与,促使财富成为信用基础以适应治理需求;根据材料体现的社会风气,追求财富、推崇财富风气兴起,人们更看重财富在信用中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早期的英国。
局限:从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卷入信用关系之中的穷人,其信用基础是脆弱的,信用链条随时可能断裂,并不绝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信用网络。只有中等以上阶层才能以足够的财富构建起个人的信用网络”,可知穷人难以构建个人信用网络,社会资源分配倾向富人,加剧社会不平等,固化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依据材料“到18世纪,在城市中特别是在大都会伦敦,财富和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可知财富和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扭曲社会价值观,人们过度追求财富忽视道德,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由材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足够的财富能促进为官者的慎重……‘如果他是穷人,就会被怀疑为了利益而滥用他的职权’”,可知将财富与为官者“慎重”挂钩,认为穷人会滥用职权,忽视个人品德和能力,可能使有才能但财富不足者被排除在治理体系外,也为富者滥用权力提供借口,体现政治层面的片面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搜确证,以为依据。必藉此史料,乃能窥见历史陈迹。研究者必须进行科学之抽象,上升为理性之认识,才能洞察过去,认识历史规律。
——戴逸清史《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
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论述,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角度:以研究辛亥革命为例,阐述史料对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及规律的重要性。
阐释:历史研究依据史料,研究者研究历史要注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的价值,力求史料的多元互证,对史料作出合理解释。
研究辛亥革命,可以采用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影像史料,同时要注意史料对研究的价值。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是研究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兴起的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从中可以窥见当时革命者的革命理想与革命决心,对于研究革命者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价值,让后人更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和清政府最终被推翻的必然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它是研究辛亥革命后政治构建的重要一手史料。从约法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内容,能直观了解辛亥革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成果,体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努力。
随着中国的近代化,影像技术已经传入我国。对留存的当时的照片、纪录片等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史料。比如起义军占领武昌城后的照片,直观呈现革命的进程和成果,为研究提供更形象的依据。
总之,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辛亥革命这一事件时,多种史料相互印证、补充,经研究者科学梳理分析,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以真实的历史为基,方能使我们洞察过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示例二:
角度: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阐释:研究者对史料予以综合,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洞察过去,认识历史规律。
如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洋务派推出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措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军用和民用企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民主共和制度并不巩固。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进行思想启蒙,掀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的高度进行现代化的探索。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现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一个递进过程。
【解析】
【详解】示例一解析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中国近代。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搜确证,以为依据……研究者必须进行科学之抽象,上升为理性之认识,才能洞察过去,认识历史规律”结合所学的辛亥革命知识,可以选择角度:以研究辛亥革命为例,阐述史料对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及规律的重要性。其次,分析阐述:根据材料对史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的强调,可知历史研究依据史料,要注重辨伪、多元互证。从所学知识,研究辛亥革命可采用文学史料(如林觉民《与妻书》),它是研究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兴起的重要一手史料,能窥见革命者理想、决心,了解革命群众基础等;还有实物史料(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研究革命后政治构建的重要一手史料,体现政治民主化成果;以及影像史料(如起义军占领武昌城照片),直观呈现革命进程成果。最后,总结归纳:在研究辛亥革命时,多种史料相互印证补充,经科学梳理分析,能还原历史、认识规律,完成表述。
示例二解析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进程时期)。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研究者必须进行科学之抽象,上升为理性之认识,才能洞察过去,认识历史规律”结合所学
中国近代化探索知识,可以可以选择角度: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牛8配资,分析阐述:根据材料关于对史料综合、上升理性认识以洞察历史规律的表述,可知研究者对史料综合、理性分析可认识历史规律。从所学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自强”“求富”,创办军民用企业,是早期现代化尝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度;民国后民主共和不巩固,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探索现代化。最后,总结归纳:中国早期现代化经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递进过程,完成表述。
发布于:湖南省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